106年2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遠離年節症候群,請跟精神科醫師這樣做…
【華人健康網文/亞東醫院精神科張舜傑醫師】怡君(化名)是35歲的職業婦女,平常除上班外,下班還要照顧公婆、先生、小孩與家務。到過年了,工作上可以喘口氣。但這時怡君壓力反而更大,因為從打掃、準備拜拜、做年夜飯,都很耗費心力與體力。怡君想起去年過年那幾天,平時不常往來的親戚回家相聚,噓寒問暖,雖然是關心但也是壓力。想到這些,怡君心裡滿是緊張焦慮、身體緊繃,整天疲憊不堪,晚上就寢時都還為這些事腦子轉個不停,怎麼都睡不好。想到這些,怡君竟害怕起年假的來臨。
年節原本是闔家團圓的歡樂時光,但怎麼反而會出現年節症候群呢?所謂年節症候群,並非醫學書籍上真正的疾病診斷,而是指年節期間,人們面臨不同於平常的生活模式與人際互動,產生壓力使身心出現一些不良狀況。
人際方面可能的影響
如果是未婚的人,回到家中可能被追問有沒有交往的對象,且常會被追問還單身原因、或者被介紹對象。就算已經有固定交往對象的、則可能被催婚。已婚的人則被關心怎麼還沒生小孩。至於已經有小孩的,則常被詢問小孩的成績,互相比較也是種壓力。另外,還可能被問車子、房子買了沒、薪水或年終獎金發多少。過年回個家,搞得好像在期末考或是打考績似的。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親戚們相聚,難免聊起八卦與埋怨,也常成為破壞家人關係的隱形殺手。婆媳、妯娌相處等問題,就算不爆發出來,但隱忍也是種壓力。小朋友長時間打電動、父母糾正後影響親子關係等等。
心理方面可能的影響
1.大家庭相聚,每個人作息習慣不同彼此干擾。有些人可能打麻將、打牌到半夜還不睡,隔天則睡到中午或下午才起床。生理時鐘與作息整個紊亂。等到要收假上班了,卻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上班沒有精神與動力。
2.給長輩或晚輩準備紅包、打牌或瘋狂購物,花錢太多導致心情憂鬱。
3.長達數天不需工作空閒時光的安排也是不容易的。有人無所事事,時光虛度。有人廢寢忘食,長時間滑手機、上網、打電玩、看戲劇心情起伏大。也有人平時工作步調就是高速檔,放假時仍深怕浪費寶貴的假期,行程滿檔趕趕趕,過度玩樂不但沒有休息到,反而身心俱疲。
4.人際壓力與作息紊亂,造成憂鬱、恐慌、焦慮、失眠等狀況。
身體方面可能的影響
年節期間醫院診所多半休診,但總能在急診室看到眾多人潮,常見原因如下:
1.打掃整理作菜等年節準備工作,可能造成筋骨痠痛、肌肉拉傷。
2.作息紊亂與疲倦,造成免疫力降低,加上拜訪親戚或出遊,增加人際接觸的傳染機會,可能罹患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氣管炎。
3.出遊遇到塞車,可能憋尿造成膀胱炎。
4.暴飲暴食,可能造成急性腸胃炎、體重增加、代謝症候群、三高惡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痛風發作。
5.過量飲酒,導致酒駕、酒後失控、酒精中毒、胃潰瘍出血等等。
6.天氣寒冷使血管收縮,加上作息紊亂、大魚大肉,誘發中風、心肌梗塞。
另外,出遊時可能忘記攜帶藥物,或太過忙碌而忘記吃藥,對身心兩方面的疾病都容易誘發發作或惡化。
給大家的幾點建議
1.規律作息:放假作息整個延後,之後上班要把作息調整回來,類似出國一陣子後回國要調時差一般,非常累人。在年假期間保持平時的作息規律,才是聰明的作法。
2.適當運動:例如:散散步、多走出門接觸大自然。避免長時間坐著看電視、用電腦與手機。可促進新陳代謝、消耗年菜的熱量,也有助紓解壓力與改善情緒。
3.清淡飲食:避免暴飲暴食,降低急性腸胃炎的機會。盡量選擇低脂與低鹽食物,避免過度大魚大肉,多吃蔬菜水果高纖食物。以避免三高惡化(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
4.飲酒適量:以免發生胃潰瘍、痛風等突發性身體狀況。避免酒駕與酒後亂性,保護自己與別人。
5.預先規劃:安排合理的假期計畫,避免過度使用3C產品,或行程過度緊湊,不但沒有真正休息到,反而越放假越累。
6.情緒平穩:調整心態,人際相處盡量減少比較。透過如靜坐、練瑜珈、打太極拳、腹式呼吸、按摩、聽音樂、放鬆練習、睡前溫水澡幫助入睡等方式,來幫助持情緒穩定。
7.藥物改善:保持平日服藥習慣,別忘記吃藥或出遊忘記攜帶藥物。若有焦慮、恐慌、失眠、身體不舒服等情形,嚴重無法自行調適解決時,則要求醫尋求幫助。
8.預留緩衝:假期結束前一兩天,減少活動量、調整作息與心態,以便重新投入工作或學業。就像一段時間沒跑的汽車,要重新上路時,得要給引擎一點「暖車」的時間一樣。也可有意識的先做些與工作相關的事,透過實際行為讓自己的身心慢慢回復到工作狀態。

詳全文


日研究:吃高可可巧克力助腦年輕
(中央社記者楊明珠東京19日專電)日本內閣府及大型食品公司明治公司共同研究顯示,如果人持續攝取高成分可可巧克力,可能有助於腦的年輕化。
日本內閣府的革新研究開發計畫ImPACT山川計畫小組及明治公司昨天在東京在一場發表會上公布,攝取高可可(可可成分逾70%的巧克力)有助於腦的健康。
研究顯示,持續攝取高可可巧克力的話,大腦皮質的量會增加,這有助於提高學習功能。
這項研究是針對45至68歲的30名男女(男女各半數)讓這些人每天使其攝取高可可巧克力約25公克,持續攝取4週。
攝取前後的腦部的健康程度以核磁共振造影 (MRI)計測,從「大腦皮質的量」、「神經纖維的質」這2個觀點做評估。結果,其中有6成的人的大腦皮質量增加,腦年輕化的程度約1、2歲。1060119

詳全文


嚇!年終天天吃大餐 女業務血脂狂飆7.5倍送醫
年終犒賞自己,加上應酬、尾牙吃不停,真有人吃到送醫!一名35歲的女業務,身材中等,最近1、2個月來應酬多,幾乎天天吃大餐,平常血脂偏高的她,回診檢查發現,血中三酸甘油酯飆升7.5倍,接近3000mg/dL,2天後突然上腹部劇烈疼痛,緊急送醫被診斷為急性胰臟炎,前後住院折騰10天才出院。
原來該名女子早在今年度的例行體檢中就被發現血脂偏高,三酸甘油酯濃度約400mg/dL,超過正常值應低於150mg/dL的門檻,沒想到,這一陣子大吃大喝下來,數字比原本飆升7.5倍。
高血脂患者務必當心急性胰臟炎!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康宏銘強調,急性胰臟炎好發於40至60歲,男比女多,除了膽結石與喝酒是常見的致病因素之外,當血中的三酸甘油酯超過1000mg/dL時,也可能導致急性胰臟炎。一般三酸甘油酯在500mg/dL以下,並不需服藥治療,僅須飲食控制即可。
值得注意的是,近2成的急性胰臟炎患者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包括呼吸衰竭、腎衰竭、休克等,甚至有生命危險。
康宏銘說,高血脂引發急性胰臟炎,一方面是富含三酸甘油酯的乳糜微粒顆粒較大,可能堵塞胰臟的微細血管,另一方面是高血脂啟動大量的消化需求,會導致許多未成熟的消化酶原在胰臟被提早活化進而發炎。
康宏銘提醒,高血脂患者若有急性胰臟炎病史,需特別限制飲酒,必要時應長期服藥控制血脂,否則胰臟炎很容易又復發,尤其,春節假期即將到來,高血脂患者要特別注意飲食,不要吃太油膩或高熱量的食物、少喝酒,以防急性胰臟炎上身。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防蕁麻疹大爆發 少碰香蕉、花生等含組織胺食物?
【華人健康網記者洪毓琪/台北報導】根據統計,台灣蕁麻疹盛行率約20%,相當於每5人就有1人飽受蕁麻疹之苦。除了影響外觀的大片紅疹,發作時伴隨而來惱人的搔癢不適,更是讓人難以忍受!而近來網路就盛傳,「想要避免蕁麻疹大爆發,飲食中少碰富含組織胺的就對了!」引起不少病友熱議。究竟這樣的方式是否有效?且聽專業皮膚科醫師怎麼說!
蕁麻疹上身是免疫系統太差?醫:過度活躍才是關鍵
皮膚科陳玄祥醫師表示,在說明飲食與蕁麻疹間的關係前,不妨先來討論,蕁麻疹究竟是為何而生。事實上,蕁麻疹是一種人體免疫失調,導致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所產生的症狀。當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時,身體會把本不該產生反應的物質,視為對人體有害的成分。
而為了將其除之而後快,免疫細胞便會釋放大量的組織胺,進而引發血管擴張、皮膚紅腫、起疹、搔癢等過敏反應。此外,也正因為蕁麻疹是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免疫細胞過度活躍,所引起的皮膚問題,非免疫系統不足導致。因此,在調理上,不建議民眾再濫服有助提升免疫力的保健食品、食物,才不會緩解不適不成,反讓症狀更惡化。
避免蕁麻疹大爆發,飲食有學問 這4類高組織胺食物少碰
至於網路上流傳,「想要避免蕁麻疹大爆發,飲食中要少碰富含組織胺的食物。」的說法是否正確?陳玄祥醫師解釋,基本上這樣的說法並沒有錯,日常飲食中不慎接觸到可能會促進組織胺、增加組織胺釋放、減少組織胺代謝的食物,確實可能導致蕁麻疹症狀更為惡化。而常見的富含組織胺食物,主要可區分為下列4大類型:
類型1/帶殼海鮮:蝦子、九孔、牡蠣、螃蟹等帶殼海鮮,大多含有豐富的組織胺成分。
類型2/堅果類:舉凡,花生、腰果、核桃等都屬於高組織胺成分的一員。
類型3/加工製品:罐頭、火腿、臘腸等加工食品,在儲存過程中也容易產生大量的組織胺。
類型4/水果類:至於水果部分,除了帶毛的奇異果、紅毛丹外,備受民眾喜愛的香蕉、鳳梨,以及榴蓮,也都是組織胺含量豐富食物的一員。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飲食中接觸含有較高組織胺的食物,的確有機會造成症狀加劇。不過,陳玄祥醫師也強調,食物與蕁麻疹間並非因果關係,而是易導致症狀惡化的因子之一。因此,不碰、不吃上述食物不代表就不會發病。想要改善蕁麻疹發作頻率,還是要從根本處理免疫系統過度活躍的問題才行。
蕁麻疹發作要積極治療!忽視恐使惱人慢性蕁麻疹上身
除了解釋含組織胺食物與蕁麻疹間的機轉與關係外,陳玄祥醫師另外也提醒,根據時間發作的長短與否,蕁麻疹又可區分為:急性蕁麻疹及慢性蕁麻疹2大類型。一般來說,不適症狀在6週(無論治療與否)內自然緩解則可視為「急性期發作」。但若症狀反覆、持續長達6週以上(無論治療與否),就需當心恐是慢性蕁麻疹上身。
且值得注意的是,臨床上也發現,一旦病症發展成慢性蕁麻疹,有1/10的患者症狀恐可能持續維持長達5年之久。因此,民眾如果發現皮膚出現搔癢、大面積紅腫等形似蕁麻疹的症狀時,切勿諱疾忌醫、應儘速尋求專業醫師協助、對症治療,才不會使病情惡化,形成惱人的慢性蕁麻疹。
蕁麻疹用藥分2類!選擇有依據
至於臨床用藥上,則會視患者的嚴重度來決定。目前臨床上,主要以國際通用的蕁麻疹檢測表格「UAS7」活性七日檢測表,透過0~3分的評分,來幫助病患紀錄每日蕁麻疹發病的「膨疹數量」和「搔癢程度」。藉此客觀的評估患者的治療分數變化,決定用藥方針。
一般來說,治療蕁麻疹的藥物,可區分為「抗組織胺藥物」和「免疫調節劑」2大類型。其中,「抗組織胺藥物」主要是透過減緩免疫細胞釋放組織胺,來溫和改善血管擴張、皮膚紅腫、搔癢等過敏反應;也較不易造成肝腎的負擔。不過,相對來說,這類藥物在症狀緩解上也較難立即見效。
而類固醇藥、化療藥等「免疫調解劑」,則是從根本抑制免疫系統過度活躍。因此,在藥效上,相對抗組織胺藥物來的強效、快速。但相對的,對於肝腎代謝負擔較大,所以一般多使用在已出現眼睛腫脹、嘴唇腫脹等症狀較嚴重的急性蕁麻疹發作者身上。
蕁麻疹發作癢又痛,冰敷+拍打患處助緩解
除了說明蕁麻疹治療的用藥原則外,其實對於有蕁麻者困擾的患者來說,除了外觀上的不便外,惱人的搔癢感才是影響其睡眠、日常生活的關鍵。且過度的搔抓,更容易加劇不適感的產生。
有鑒於此,陳玄祥醫師特別教導患者,在發病時、全身發癢時,不妨可適度透過局部的冰敷,並配合輕度的拍打,就是有效舒緩肌膚發炎狀況、降低搔癢感的好選擇。
【皮膚科醫師小叮嚀】:
陳玄祥醫師也提醒,除了從日常飲食、積極且正確的用藥下功夫外,想要減緩蕁麻疹的發作頻率,更要盡量避免外界的刺激,包括不穿太緊、太合身的衣物,以減少肌膚摩擦。沐浴時,也應避開含有去角質程度、清潔力太強的沐浴用品,並降低水壓、水溫,都有助於防止症狀惡化。最重要的是,慢性蕁麻疹患者在治療上,要遵從醫囑用藥、保持耐心、定期回診,才是有效控制病情的不二法則。

詳全文

嬰兒需要喝水嗎? 醫師來解答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但對寶寶來說,可能不太正確。寶寶需不需要喝水,常是許多爸媽的疑問?醫師指出,6個月內的寶寶,飲食中包含大量的水分,其實不需要特別補充水分,過量還可能造成水中毒。
寶寶水分攝取 每公斤體重約120cc
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朱世明表示,寶寶每天攝取的總水分,為每公斤體重,約120至150cc。舉例來說,體重6公斤的寶寶,每天所需的水量為720至900cc,若有吃其他副食品,可以視情況飲用少量的水分。
6個月內 不需額外補充水分
朱世明主任說明,剛出生至年滿6個月大的寶寶,以母乳或配方奶為主要食物來源,通常一天約6至8次,其中就包含大量的水分;正常情況下,已可攝取充足的水分,不需要額外補充水分。
寶寶腎臟發育不成熟 可能水中毒
朱世明主任強調,寶寶腎臟未發育完全,腎臟功能排水能力有限,應避免額外攝取過多水量,以免導致水中毒。其實,寶寶只要正常飲食,幾乎不會有缺水的問題,提醒爸媽不要太過焦慮。

詳全文


老人健康:
曬太陽強免疫,竟也能穩血糖防失智對抗骨質疏鬆?
【早安健康/林昕潔整理編輯】出門曬曬太陽,就能增加人體抵抗力!許多人都知道,曬太陽能夠使人體產生維生素D,這種營養素跟增加骨骼強度、防失智、降低糖尿病風險都有關。但近期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陽光能夠藉由另一種與維生素D製造不同的機制,激活體內負責免疫的T細胞,可能有助於強化人體的免疫力。
這項研究刊登於《科學報告》期刊中,由喬治城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者進行。研究者發現,陽光能夠藉由增加免疫細胞的移動,直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性。而且,和製造維生素D的紫外線不同,研究者指出,較低強度的藍光,才是讓免疫細胞加快移動速度的關鍵。過多的紫外線,可能導致皮膚癌、黑色素瘤等疾病,而陽光或特殊燈光中的藍光,安全性則較高。
T細胞是人體內淋巴細胞的一種,能夠記憶並針對特定的病原體進行免疫作用。資深研究員、喬治城大學藥學與生理學系助理教授Gerard Ahem指出,不論是輔助T細胞或殺手T細胞,進行免疫反應時都需要到達感染部位,並啟動精密的免疫反應。雖然在研究中,所使用的是從老鼠細胞培養、或從人類血液中分離出的T細胞,但研究者指出,皮膚是人體內T細胞最多的地方,數量是血液中的將近兩倍。
Gerard Ahern表示,目前已經知道藍光能夠穿過皮膚表面到達真皮層,而T細胞能夠在全身移動。而研究者也藉由追蹤被陽光活化的分子標靶路徑,進一步發現藍光是如何增加T細胞的移動。當白血球偵測到感染時,就會釋放過氧化氫,除了用於消滅細菌之外,也用來通知T細胞及其他免疫細胞,以增強免疫反應。而Gerard Ahern指出,陽光能在T細胞內製造過氧化氫,驅動細胞移動。
Gerard Ahern認為,經過更多研究之後,希望能確定藍光活化T細胞移動的作用,是否只對人體有正面的作用。不論如何,多出門曬曬太陽、做運動,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有益處,不妨選個有燦爛陽光的日子出門遊玩,接近大自然就能更健康喔!

詳全文


生活健康:
吃飽好想睡?快學3點提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過去大家常說「早餐是金、午餐是銀、晚餐是銅」,但對於飲食分量卻絲毫未提。我認為一天三餐最好的黃金比例就是「早餐:午餐:晚餐=1:2:1.5」。早餐吃太飽時,身體為了消化吸收,會讓大量血液流往內臟,導致大腦血流量降低。上班族必須從一大早火力全開,發揮百分之百的戰鬥力,必須維持足夠的大腦血流量才行。雖說絕對不能不吃早餐,但吃太多也不是一件好事。
3方法解決精神不濟
在一天三餐中,我習慣午餐吃多一點。午餐選擇自己喜歡的料理或吃多一點,也能滿足對於飲食的期待與需求。常常有很多人問我:「午餐吃太多,下午工作時不會精神不濟嗎?」關於這個問題,我提出以下三3個有效的解決方法:
1) 放慢進食速度,避免大腦供血量減少。
進食過後,副交感神經會開始活躍,增加消化道的血流量,促進食物的消化吸收。由於進入消化道的血流量變多,供應大腦的血流量就會相對減少,最後就會讓人精神不濟、昏昏欲睡。有鑑於此,一定要嚴格控制自律神經的運作,避免副交感神經急遽活化。現在所提出的三個訣竅,就是巧妙控制副交感神經的最佳方法。
2) 午餐前喝一杯咖啡或綠茶,飯後剛好提神。
午餐前喝一杯咖啡或綠茶,可以攝取具有提神作用的咖啡因,而且咖啡因在進入體內15到30分鐘之後,呈現出的血液濃度最高。換句話說,飯後才喝咖啡或綠茶,必須過一段時間才能發揮咖啡因的提神作用;若能提早攝取咖啡因,就能在最適當的時機提神醒腦。此外,飲用熱咖啡或熱綠茶,能加速咖啡因的吸收速度。
3) 細嚼慢嚥,製造飽足感。
細嚼慢嚥能刺激大腦的飽食中樞,不用吃太多就有飽足感。減少進食量還吃得飽,就代表流入消化道的血液量不會太多。而且仔細咀嚼能在口中確實攪碎食物並與唾液充分混合,幫助胃臟與小腸消化吸收,進而減少腹部消化道的負擔。以上3點全是今天就能實行的提神對策,請務必嘗試看看。(本文摘自/醫學博士才知道的驚人工作分配術/核果文化出版)

詳全文

讓小感冒自己好!綠茶防病毒、紅茶緩解症狀

【早安健康編輯部/編譯】冬天氣候不穩定,最近氣溫驟降,相較於前些天的溫暖好天氣,讓人措手不及。加上現代人工作壓力大,同樣面臨著免疫力下降的危機;若是出門前穿錯外套,忘了戴圍巾、帽子,感冒病毒便步步緊逼。
這時,喝杯熱茶來暖暖身子,是許多人會做的選擇。其實,天氣冷時喝熱茶不僅有助於驅寒,更可以預防及緩解感冒症狀。日本的中國茶專家平田公一指出,想要預防感冒,建議喝綠茶,若想緩和感冒症狀,喝紅茶就對了!
預防喝綠茶:兒茶素抗癌、心血管疾病,喝茶漱口防感冒
綠茶成分中的兒茶素一直是眾所矚目的焦點,但是你知道兒茶素也有預防感冒的效果嗎?平田公一指出, 兒茶素具有強力抗氧化功能,茶葉中所含的兒茶素位居各種植物之冠,未經發酵的綠茶更是擁有大量未經氧化的兒茶素。
平田公一也認為,基於兒茶素的抗氧化作用,它可以中和體內活性氧的毒性,對於人體受到活性氧攻擊所造成的疾病,例如癌症、心臟病、腦中風、糖尿病等,都有一定程度的效果,也有讓感冒病毒失去傳染能力的作用。
看到這裡,你是否也想知道要喝多濃的綠茶才有效?平田公一表示, 我們一般常喝的綠茶濃度就可以讓感冒病毒失去感染力了!如果想要徹預防感冒,除了飲用綠茶之外,以綠茶漱口也能有效阻斷感冒病毒入侵體內的管道。
感冒喝紅茶:茶黃素抗菌、抗氧化,萜烯增強自癒力
那麼,已經感冒了又該怎麼辦呢?平田公一表示,他自己在感冒時常喝九曲紅梅、祁門紅茶、雲南紅茶(滇紅)等品質優良、香醇回甘的中式紅茶。
不同於綠茶及烏龍茶的製程, 製作紅茶時要經過完全發酵,而在發酵的過程中,茶葉裡所含的多酚會氧化,形成具有抗菌力的茶黃素,因此飲用紅茶能夠有效改善感冒及過敏症狀。
此外, 紅茶的香氣可以幫助身體放鬆、提升自癒力,這是因為紅茶的香氣來自於萜烯這個成分。由於女性的嗅覺較為敏銳,平田公一特別推薦飲用香氣清淡的優質紅茶,如此一來便能達到身心兩方面的治癒效果。
平田公一也透露了自己對抗感冒的小撇步:頭腦昏昏沉沉時,不妨喝杯紅茶,吃些容易消化的水果,好好睡上一覺,身體就會逐漸恢復元氣。
詳全文

睡9小時還愛睏?可能是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根據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資料顯示,成人標準睡眠時數應介於7~9小時,因此人的一生幾乎有將近1/3的時間都花在睡眠上,然而有一部分的人,隨時隨地都受心神騷擾,時常感覺睡不飽。除了極少數人是不明原因所造成,大多數睡不飽的人,都是與睡眠的質或量不佳有關,只要找出問題關鍵所在,就能回復每天神采奕奕的活力人生。
睡了超過9小時仍睡不飽為嗜睡
每個人對於睡眠的感受、疲勞程度相當主觀,有些人只要每天睡足5個小時,有些人即使睡到自然醒,睡眠時間超過9個小時,醒來後還是覺得全身無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方勇駿表示,美國精神醫學會特別對「嗜睡」有所定義,就是在足夠的睡眠時間(至少7小時)過後仍輕易又睡著,或者是睡了超過9小時仍睡不飽、無法完全清醒,並且這樣的現象已經存在至少3個月,每週出現超過3天,就可稱之為嗜睡現象。
長期睡眠不足,或是頭部創傷、過度肥胖、憂鬱症、睡眠呼吸中止症都可能與睡眠品質差有關,另外,藥物或酒精的濫用也是原因之一,若排除以上因素且找不到任何其他原因的嗜睡現象,則為「原發性嗜睡症」,或稱為「嗜睡症」。
愛睏讓人危機重重 輕忽不得
方勇駿醫師特別提醒,多數的人會因為失眠而來看診,因為睡太多來看醫生的人卻相對地少,因為任何人要正常工作、上學和進行各種日常活動,都需要保持在清醒的狀態下,常常有嗜睡現象是很危險的,更何況有嗜睡現象的人,如果還要駕駛車輛或操作機器,對自身和他人都可能會造成嚴重威脅,若發現自己有嗜睡現象,為了避免影響生活品質,最好還是應盡快求助專業醫師的協助。

詳全文


運動健康:
健身不成反傷身 4種要注意的健身運動
近年來台灣的運動風潮盛行,民眾也培養出固定運動的好習慣,而也有不少人為了鍛鍊身體開始加入健身房,但提醒民眾健身的同時也要小心,運動姿勢的錯誤有可能讓你受傷,反而無法達到健身的效果。

民眾一般在健身房當中,如果是獨自使用健身器材時就要注意,在運動前務必先暖身,也不要只訓練單一部位的肌肉,還要注意適度的休息,以免讓健身成了身體最大的負擔,以下就有4種要注意的健身運動,因為有可能姿勢的錯誤讓你傷了身體。

1.硬舉
硬舉是一種能訓練到全身不同肌肉群的運動,尤其是對於背部的豎脊肌作用最大,而在做硬舉時就必須腰背打直,用屁股的力量將槓鈴舉起,但很多新手就容易是使用腰部的力量把槓鈴舉起,這時就會造成腰部的損傷,有可能會造成下背部痠痛、肌肉拉傷,最嚴重還會傷到脊椎,所以應該是要利用腹肌群和背肌群來讓腰背打直,才能避免使用錯的地方出力。
2.深蹲
深蹲應該是民眾最常做的健身運動之一,因為不用健身器材隨時都可以做,而且還能訓練到下肢肌力,但大家在做的時候也要注意,除了避免錯誤的使用到腰力之外,還要注意兩腳與肩同寬,最重要的是膝蓋和腳掌一定要在同一直線上,否則有人因為姿勢錯誤,而把重心都放在膝關節上,造成膝關節和周遭韌帶肌腱發炎。

3.仰臥起坐
一般人若想訓練腹肌,往往都會選擇仰臥起坐的這個運動,但仰臥起坐應該使用腹部的力量,而且也不能將雙手抱頭,以免使用頸部的力量將全身帶起,反而造成頸部拉傷,正確的姿勢應該是將雙手放置胸前或輕貼耳側再慢慢地捲起身體,以免動作過快傷及脊椎或背部。

4.握推
握推也是我們常見的健身運動之一,但如果將槓鈴舉到胸部,可能就會對胸部和肩膀造成傷害,正確做法應該是將槓鈴舉到距離胸部五公分的位置,才不會因為壓力過大而受傷,另外,也要注意槓鈴的重量,以免手腕因承受過多重量再加上腕關節在錯誤的角度下反覆受力而造成腕關節疼痛。
詳全文


藥品健康:
長期吃胃藥 小心得骨鬆
有些民眾認為胃藥(制酸劑)會導致骨鬆。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專家學者指出,制酸劑中的「氫離子幫浦抑制劑」(PPIs)雖然可以有效治療胃食道逆流,但如果藥物劑量很高,又長期使用,便會增加骨質疏鬆症、骨折風險。
長期使用胃藥 必須定期監測骨質變化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中心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台南骨鬆症防治及教育聯合會醫師吳至行也提醒,民眾若需要長時間使用胃藥,事先一定要和專業醫師、藥師溝通、討論,並要定期監測骨質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才能及時介入、治療。
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資訊,像年齡、性別、家族史、種族、身體結構尺寸等骨質疏鬆症風險因子很難改變,不過有些生活、飲食習慣則會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舉例來說,如果平常很少運動,生活型態較為靜態,出現骨質疏鬆症機率就會比常運動、常活動的人來得高。
負重運動 有助預防骨鬆症
任何負重運動、負重活動都會增加平衡感,並讓姿勢更正確,這些都對骨頭有好處,其中像走路、跑步、跳躍、跳舞、舉重等運動,更能幫助維持骨骼健康。此外,飲酒過量、抽菸等也都會讓骨骼更脆弱,增加骨質疏鬆症風險。
吳至行醫師建議,患者若真的需要長時間使用制酸劑,除了定期監測骨質變化,也要額外補充鈣質,像檸檬酸鈣吸收較不需要胃酸輔助,對患者來說,較為理想。
食藥署提醒 民眾用藥要謹慎
食藥署表示,長期服用含鋁胃藥(制酸劑)、類固醇、利尿劑等特定藥物,都可能造成骨質疏鬆症,因此若需要長期服用藥品,應該要經醫師診斷、評估,千萬不要自行增減藥量,且要留意藥品副作用或藥物過敏現象。
食藥署也建議,若要預防骨質疏鬆症,可以從飲食著手,平常要攝取足夠鈣質,並多曬太陽,刺激身體製造維生素D,並促進腸胃鈣質吸收率,或是多運動,幫助增加骨質密度,強化骨骼。此外,如果需要以藥品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應遵從醫師指示使用,以維護自身健康。
詳全文


疾病健康:
一餐吃3塊蘿蔔糕 糖尿病友血糖恐飆高
不論是誰都難以抗拒美食誘惑,尤其傳統的蘿蔔糕、米粉、紅燒牛腩、炸排骨等更是桌上必備佳餚,曾有一名糖尿病患者,一餐內吃了數十塊的蘿蔔糕,導致醣類和油脂超標血糖飆升。
吃三塊蘿蔔糕 血糖恐飆高
豐原醫院營養科主任謝惠敏表示,年節時民眾常以蘿蔔糕、炒米粉、火鍋等等取代白飯,但像是蘿蔔糕本身的含油量就比白飯高,因此一餐七分滿的白飯,等同於三片蘿蔔糕(約6×7×1公分)的熱量,即使沒有吃白飯,只吃蘿蔔糕達三塊以上,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就容易飆高。
控肉、牛腩易吃出高血脂
年菜裡最常出現的控肉、紅燒牛腩、炸排骨、炸魚、紅燒獅子頭等也是容易造成高血脂、體重升高主因,謝惠敏主任建議體重過重、血糖較高、血脂肪異常的朋友,選擇去皮、去肥肉食材,以低油脂的瘦肉、牛腱、海鮮等替代,喝湯時,將上層浮油清除,減少身體負擔。
每餐青菜至少吃1碗
謝惠敏主任表示,年菜裡可多準備一些青菜火鍋,或是涼拌青菜、沙拉、燙青菜等補充不足的青菜量,一餐的青菜量每人應達1碗以上,棗子、蘋果、蓮霧、葡萄、橘子、柳丁等皆可適量食用,瓜子、花生、開心果熱量高,能減少攝取盡量避免。
增加運動量 控制體重及腰圍
如果能在假日安排親友一起爬山、慢跑、快走、散步、打球、騎腳踏車等活動,更能增加運動量,將能有效控制體重及腰圍,減少血糖、血脂肪上升情形。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