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102/04/01~102/04/12)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米在哪?在來米粉竟摻玉米澱粉!

消費者文教基金會日前抽驗市售11件在來米粉、13件糯米粉與5件蓬萊米粉,發現16件樣品有蛋白質含量標示不實的情形,其中標示為「在來米粉」的樣品全數淪陷,蛋白質含量實測值皆低於其標示值的80%,不符合率高達百分之百,其中8件在來米粉樣品的蛋白質含量實測值更僅為其標示值的10%至50%含量,比例過低。
檢視在來米粉樣本中,發現每件樣本均有2至3種不等的粉末,推測為玉米澱粉、樹薯澱粉或馬鈴薯澱粉等廉價澱粉,且實際添加量超過2成,將價格便宜的食品添加物當作米穀粉主原料,長期食用可能影響健康…

營養師小叮嚀:依據衛生署公告「市售包裝食品中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熱量、鈉之誤差允許範圍」規定,市售包裝食品蛋白質含量標示值的誤差允許範圍為正、負20%,故判斷基準為實測值低於標示值的80%或高於標示值的120%為不符合規定。
以純米製米穀粉依米所含蛋白質含量推算,每包樣品的蛋白質含量必須7%,考量可誤差正、負20%,所以蛋白質含量至少要5%。
當中有4件在來米粉的蛋白質實測值甚至只有0.5%到2%之間,不足標示的誤差下限5%,等於一包產品的米含量僅占4成以下,但仍以市場上純米穀粉產品行情販售。

營養師的PS:目前台灣食物自給量從1971年糧食自給率83%到2009年掉到32%,米飯自給量從每日6碗到現今每日只剩1.5碗;然而,台灣的米粉卻沒有米,想想真是件可怕的事呀!


詳全文


半瓶是糖-枇杷膏含糖量嚇人-衛署要求加註糖尿病患警語

市售不少枇杷膏、感冒糖漿等中藥製劑,含糖量50%以上的十分常見,最高者一瓶300cc甚至有7成、210cc都是糖,4月就將公告要求業者加註糖尿病患忌用警語。
公告範圍包括:枇杷膏、潤肺膏、龜鹿二仙膏、止咳膏等104項膏滋劑,以及2項的感冒糖漿製劑,未來若業者不符規定,衛生署將不予展延藥證,必須停賣…

營養師小叮嚀:許多掛名藥品的市售品,因不需受食品標示的限制,故其糖量及其他添加物內容便容易被購買者忽略。

不過還是要叮嚀各位,有感冒症狀,記得還是要看醫生哦!


詳全文


老人愛吃軟飯-聰明烹調營養不流失

老人的咀嚼功能退化,無法吃太硬的東西,肚子餓時常以清粥配醬菜充飢,長期下來容易有營養不良的問題。若要讓老人家的營養均衡,可利用食材質地和特性,烹煮前先浸泡或切碎,縮短烹調時間,減少營養流失,且透過創意變化,提供多樣性的菜餚刺激想吃的慾望。
五穀根莖澱粉類:烹煮前先浸泡
常見的食材包括白米、五類雜糧類和乾豆類等,浸泡有助於軟化組織,以澱粉量較高的紅豆為例,夏天浸泡約4小時、冬天泡水約8小時。
若要再縮短烹調時間,可將浸泡後的食材,放進冰箱冰凍成冰晶,藉此破壞結構組織和細胞壁,使烹煮時的導熱效果更好、更快速。
瓜果蔬菜類:菜葉優於菜梗
瓜果類如大黃瓜、苦瓜、冬瓜、菜心等,本身的含水量豐富,加熱烹調容易變軟。葉菜類如菠菜、地瓜葉、高麗菜、大白菜等,新鮮的葉菜質地柔嫩,比菜梗更易受熱。
肉類:絞碎烹煮口感佳
可質地較細緻的魚肉優於豬、鴨、雞等家禽,至於肉質容易隨著烹調時間太久而老化的禽肉如豬肉,建議可沿著肌肉紋路橫切、切碎、加水或太白粉按摩嫩化、使用鳳梨或木瓜等天然酵素軟化肉質,讓食材的口感不會越煮越老或乾柴…

營養師小叮嚀:可多加使用黃豆製品類來增加老人優質蛋白的攝取,如豆漿、豆腐等。蔬菜類也可切碎後放入粥內一同烹煮,可改善食物風味,也增加蔬菜的攝取。

詳全文


薯條當飯吃-3成學童外食亮紅燈

約有3成的高年級小學生,每週有獨自外食的機會,更有高達6成的孩子出現偏食、亂吃、喜好零食、為省錢而不吃等的外食行為,對兒童及青少年將會因飲食不均衡影響生長發育,並可能衍生為肥胖,或心血管等相關疾病,需要家長和相關單位注意。
若孩子從學齡時期就開始吃太多垃圾食物,易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或是因飲食不均衡營養不足導致生長遲緩。另吃太多高脂肪食物,會導致行為上的改變,甚至在體重變重之前,因為過多的脂肪,而引發焦慮行為和學習障礙…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不讓孩子輸在起跑點-預防保健不可少

「兒童預防保健服務」與寶寶生病就醫時的檢查不同,是針對不同年齡兒童進行各項檢查、評估兒童生長發育及行為發展問題、身體檢查、預防注射、健康諮詢及衛教等,期早期發現早期給予適當的診治…

詳全文


父母都過敏-孩子過敏機率大於六成六

父母若有吸菸習慣,就可能會提高誘發孩子過敏症的機率,當只有一方吸菸時,占百分之6.8的孩子就可能會出現持續性喘鳴,甚至雙方都不吸菸,仍占百分之1.9的孩子會有相關症狀出現…

詳全文


矯正兒童弱視-把握6歲前黃金期

兒童因為視力發育障礙所造成的弱視,輕微者在孩童時期常沒有明顯症狀,尤其單眼弱視更容易讓人察覺不出,直到發現恐怕已經定型。

小朋友的視力發育可塑性很強,越早治療成功的機會越大!6歲以前是矯正弱視的黃金時期,而9歲前的小孩都有治療的價值,但若超過10歲,視力發育已經定型,這時治療就相當困難了…

詳全文


疾病健康:

4不4要守則-遠離H7N9風暴

目前H7N9禽流感病發3到5天內的症狀為發燒、咳嗽、少痰,與普通感冒類似;臨床發現,如果發燒5天依然不退,在7到9天後會在24到48小時內突發呼吸困難至衰竭,伴有心臟、肝臟、腎臟的衰竭。從現有死亡案例中看出,由發病、重症至死亡過程約7至11天,過程最短可至5天。
【4不防H7N9】:
1.不接觸
2.不食用
3.不隨意購買
4.不出入
【4要防H7N9】:
1.要熟食
2.要分食
3.要衛生
4.要加強抵抗力、免疫力…

詳全文


運動健康:

中風復健取巧-小心反使肌肉退化

膝蓋打直走路的方式若養成習慣,不但難以矯正回來,長期下來,恐使症狀惡化,導致復健更加困難。
一般人走路時,膝蓋會處於輕微彎曲,並利用肌肉收縮維持,但中風患者因肌肉失去力量,喪失行動能力,就必須仰賴復健,幫助回復正常走路;復健過程較易痠痛,許多患者無形間會出現將腳打直、膝蓋往後頂等錯誤姿勢,這時關節結構造已卡住。
要避免錯誤的走路方式,在家就能自行練習,若為較嚴重的患者,則可躺在床上,將枕頭置於腳膝蓋下,讓膝蓋微彎,並試著讓腳離開床面,練習抬腳,若為可活動的患者,則可利用登階上樓梯的運動,幫助鍛鍊肌肉…


詳全文


選擇合適有氧運動-老年人也能強身

老年人運動時,可選擇有氧運動,像是游泳、太極拳、慢跑等,主要是因有氧運動可自行調控速率,也能有效增進心肺功能,甚至包括散步,只要能每分鐘心跳達100次以上,就能達到運動效果…

詳全文


腳痛穿對鞋子了嗎?甩開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發生原因不明,臨床觀察發現多為使用過度,例如體重過重、站立太久、走太多的路、慢跑或是結構上有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另有些活動都會使足底筋膜受傷,反覆踩地的動作也會增加對於足底筋膜的刺激,進一步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


詳全文


老人健康:

老翁重複問相同問題-原來是失智症惹禍

失智症主要是因漸進性大腦退化所引起,初期徵兆包括記憶力衰退、常把東西放錯位置、判斷力減弱等,嚴重可能影響行為舉止,失去主動性。

像廚師突然不會做菜、司機常走錯路等,都有可能為失智症的徵兆,雖目前仍無治癒的方式,但及早接受治療,仍可透過藥物、認知行為等治療,有助於減緩退化速度,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功能…

詳全文


台灣失智人口-65歲以上逾10%

台大、北榮、高醫等醫學中心調查統計均發現,國內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約在4%至6%之間,遠低於香港、大陸、日本的10%至15%。不過,國內多名失智症專家認為,這個數字偏低,國內失智症比率應該被低估,台灣65歲以上民眾罹患失智症比率應與其他亞洲國家差不多,不可能只有4%至6%,臨床觀察至少超過10%,到了80歲以上,則高於15%…

詳全文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醫師籲注意

失智症常是發生在老年期的漸進性智能退化,是一種腦部病變,並非正常老化;且根據歐美研究,失智症並非所謂的「良性病」,罹患後的2年死亡率約有20%至40%。
老人家在生活中偶而忘東忘西雖是正常現象,但通常經提醒後會知道忘了什麼;若到達「忘了自己剛剛忘了什麼東西」的地步,日常生活中也開始出現障礙,就應趕快到精神科接受進一步檢查,及早接受藥物及非藥物合併治療…

詳全文



黃昏症候群 多見於失智症

「黃昏症候群」主要是因為太陽下山後,光線刺激少,加上老年如有腦功能較差的狀況時,就容易發生這類問題。其他如睡眠差,斷續睡眠,日夜顛倒,規律改變都會發生。

「黃昏症候群」屬於一種「譫妄」現象,為突發的腦部症候群,常見於老年族群。原因包括有體內電解質不平衡所造成,包含鈉、鉀、鈣離子的不平衡,以及血糖代謝異常、中風等族群,造成老年人的腦部病變。

其他因素還有如長期飲酒、吃安眠藥等,由於成份中含有鎮定作用,影響到腦部功能造成。通常可見急性發作,出現對於當下人、事、時、地、物的不清楚,時間過程短;可能出現與他人對話答非所問,出現幻覺,甚至攻擊的行為。

而失智症出現這類問題,與一般其他因素造成的「黃昏症候群」稍有不同。通常失智族群,多為慢性進程,多可見伴隨記憶力明顯受損,主要是認知功能障礙;但注意力、意識程度還算可以…
詳全文


防老人憂鬱 靠子女多聊多關心

老人憂鬱症是可治療的疾病,但一般人總認為老年人出現憂鬱症狀是正常自然現象,並不重視,到嚴重影響到家庭及日常生活品質時,已付出龐大社會成本,不可不慎。
但老人憂鬱症卻常是症狀隱微且緩慢出現。症狀不典型,常以身體症狀、體能改變、合併焦慮症狀,容易緊張、胡思亂想、怕寂寞等來表現,而心情起伏不一定大。患者通常都是由家人帶來求診,自己都不自知,診斷後才發現原來是老人憂鬱症。

老人憂鬱症患者常出現焦慮、脾氣焦躁、認知功能下降、生活型態改變、擔心自己是不是生了什麼病,四處求醫或向不合適的管道買藥吃,若家中長輩出現以上這些徵兆,子女們就要多加留意了。

引發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像長年身體病痛,過度使用各種藥物,環境變遷快速,如年輕時的好友一一過世、獲得尊重變少等,都有可能引發憂鬱症。

老人憂鬱症一旦發病後,生活品質變差,自我照護能力、社交與認知功能愈來愈糟,嚴重者可能自殺。雖然衛生署最新統計十大死因,自殺已不在排行榜內,但老人自殺的比率增加,由此可看出,老人問題需要被正視。

老人憂鬱症是可以痊癒的,除藥物治療,還有個別心理治療、團體治療與家庭治療等。藥物治療前,醫師會詳細評估目前所有用藥,藥物起始劑量較低,調整速度較慢,選擇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藥物,療程也因小心用藥安全而較緩慢。

帶他出門 鼓勵參加活動
老人憂鬱症常與生理疾病惡性循環,生理上疾病更為嚴重,如血糖控制不佳、血壓不穩、高血脂症等,病痛加重又使老人更憂鬱。

此外,適當心理諮商及家人陪伴,多予老人社會心理支持,多鼓勵參加活動,不要因為老年人體力較差就讓他一直「多休息」,不妨多陪他、帶他出門;不要任由他拒絕出門,以免自閉退縮。
多陪伴老人、多帶老人家出門,往往是改善老人憂鬱症最有效的方法。經完整治療後,逾三分之二患者症狀可獲緩解,每個老人家都可享受銀髮生涯。

尊重想法 避免言語壓力

另外,建議子女們,老人家思考較僵化、彈性差,不要一直嘗試去改變老人家想法、觀念,避免對他們施以言語壓力,應去了解他們害怕擔心些什麼,給予心靈支持。對老人家來說,最需要的是晚輩的尊重與關心。

老人家對於孤立寂寞的感覺特別敏感,子女雖然工作忙碌,但也一定要讓父母知道,當他們需要依靠時,子女也會陪伴在身邊的安全感。預防和治療老人憂鬱症,家人的支持與陪伴,不能少。

詳全文


生活健康:

每年上百萬人換健保卡-郵局便利辦

近年來,郵局也開始擴展業務,不再只是處理信件,就連健保卡也能在郵局換發;健保局指出,每年大約有上百萬民眾換發健保卡,除了各健保分局可以換發健保卡,也可利用郵局申請,大約一週就能收到健保卡。
健保局指出,民眾可到住家附近的郵局申請辦理換發健保卡,大約一週內就能收到健保卡,不必專程到健保局來申請,可以省去舟車往返的時間與金錢。
健保局也提醒民眾,於郵局申請換補發健保卡後,如有就醫需求,可以出示14日內申請換、補發健保卡繳納工本費證明,並於醫療院所填具「全民健康保險特約醫療院所例外就醫名冊」,就可以用健保身分就醫…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