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3月份健康新聞集錦 

公告內容

飲食健康:
睡不飽 更想吃高脂食物
研究人員找來四十六名二十一至五十歲的健康受試者,原本並無特殊睡眠問題,在睡眠實驗室控制並觀察他們的睡眠,結果發現在睡眠不足的日子,他們進食的熱量比睡眠充足時多九百五十大卡,其中包含高脂食物。從腦部影像研究也可以發現活動上的變化。研究已刊登在《科學報告》期刊。
睡眠不正常,不利於代謝正常化及飲食控制,容易肥胖。研究顯示,睡眠不足者,飢餓素分泌上升,食量易增加,代謝易出現異常,不利於體重維持;同時,長期壓力及睡眠不足,易出現循環系統疾病。
有些民眾因為工作繁忙,睡眠時間少,也有人想要入睡,卻由於憂鬱問題,出現睡眠困難。如果是壓力增加及血清素等神經傳導物質相對缺乏的情況,也容易出現幸福感減弱,較難入眠、食慾大增及壓力荷爾蒙分泌增多的情況,患者較難維持代謝的正常。體內飢餓素增加,自然就容易多吃,不利於體重控制及減肥。壓力引發的問題,可透過適度運動改善。
詳全文

小五男生愛喝手搖杯 竟患脂肪肝
毒物學學會秘書長、台大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姜至剛指出,蔗糖成本高,現在廠商、冷飲店幾乎都採用大桶裝的高果醣玉米醣漿,以求符合經濟效益,但這也使得國人代謝症候群比率越來越高。
姜至剛解釋,糖、澱粉進入人體後,會轉化成葡萄糖,在消化過程中,透過檸檬酸循環,讓葡萄糖轉變為肝醣,儲存於肝臟中。但果醣糖漿的代謝方式不同,當人體攝取過多的果醣糖漿,就會在肝臟和脂肪組織中轉換成脂肪酸和三酸甘油脂。
國內脂肪肝患者年輕化
由於大多數市售含糖飲料都含有大量果醣糖漿,過量攝取不但傷害肝臟功能,且直接增加代謝症候群發生率,這也使得國內脂肪肝患者年輕化,連國小學童的肝臟都可能包裹著一層層肥油。
肥胖和偏瘦 易有脂肪肝
除了肥胖易有脂肪肝,體型偏瘦的人也可能有脂肪肝,臨床顯示,每四名瘦子就有一名脂肪肝,主要與飲食習慣有關,雖然少吃高油、高鹽等食物,卻常喝手搖杯含糖飲料,攝取過多的果醣糖漿。
粘曉菁建議,多運動、避免飲用市售果汁或含糖飲料,有助避免脂肪肝;若真要喝手搖杯,盡量選「無糖」、「無奶精」,至於商家號稱的「黃金比例」,口感雖佳,但一定不健康。
詳全文

地中海飲食好處多 護心、抗老攏總來
遵循地中海飲食 可降低47%心臟病風險
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該研究主要是由雅典的Harokopio University,針對近90名18歲以上的受測者進行10年的追蹤調查,因為過去大多數的研究都集中於中年人,因此,研究團隊決定換個方式,以成年人為目標族群進行調查,結果有近20%的男性以及12%的女性死於心臟疾病,其中包括中風、冠狀動脈心臟疾病和心臟發作等。
然而,遵循地中海飲食的人,則降低了47%發展成心臟疾病的風險,由此可見,地中海飲食對心臟健康來說,有直接的保護作用。
延年益壽!地中海飲食可延緩老化速度
舉例來說,老化是每個人一生中都接觸到問題,但若是藉由地中海飲食中的蔬菜、水果、橄欖油等的搭配,就可避免代表身體老化程度的「端粒」變短,進而阻止基因衰老,減緩人體老化速度。雖然到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研究指出是什麼原因產生這種作用,但若與紅肉、黃油、動物脂肪相比,地中海飲食中富有的新鮮蔬果、魚類和禽肉,都對人體健康而言都比較有益。
地中海飲食怎麼吃?多蔬果、少紅肉
第一是每日攝取,包括全穀類,應以非精緻類食物為主,例如:糙米、五穀等來取代白米飯;蔬菜、水果類,因為蔬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物、維生素,有助於預防失智症,另外,豆類、堅果少量攝取,也能助於提高好的膽固醇含量;橄欖油,因為它含有較高的單元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保護心血管;乳製品類,以低脂為主,可避免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
第二才是每週攝取3~4次的魚、蛋、家禽類,建議以魚類為主,因為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Omega−3,可攝取到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保護心血管,然而像是牛肉、豬肉等紅肉,則建議一個月食用幾次就好,以免飽和脂肪酸攝取過多影響健康。
過度偏頗飲食方式 恐會造成營養攝取不均
雖然近年來許多人推崇地中海飲食,但營養師也提醒民眾,不要過度偏頗這種飲食方式,因為每個人對食物、營養的需求不同,若是攝取方式不節制,恐會使得蛋白質不足,特別是貧血的人,需要蛋白質、鐵質及維他命B12,所以,建議民眾所有的飲食種類,都要均衡飲食,以免造成反效果。

詳全文



嬰幼兒健康:
從寶寶糞便與排尿 掌握健康狀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小兒科邱志宇醫師表示,因為新生兒的腸胃道及括約肌功能尚未成熟,所以只要一進食就會解便或排尿,而正常的尿液及糞便狀態如下:
◎解尿:新生兒出生後前幾天的解尿次數較少,一天約3至4次,且量不多。隨月齡增長、喝奶量增加、膀胱容量及括約肌尚未成熟等因素,大約2個月大時,一天可能解尿20次以上,待膀胱容量增大一些,寶寶6個月大左右,解尿次數就會減少,一天約10幾次,而尿液的顏色為淡黃色。
◎排便:寶寶的排便型態,會因其喝母奶或配方奶而有所差異。
1.母奶
母奶寶寶的排便次數較難掌握,一天大約4至5次或者更多,喝奶量若增加,大便次數也會變多。而糞便顏色呈現金黃色,可能也會有黃色偏綠色。
2.配方奶
配方奶寶寶的便便次數較少,端看配方奶的種類,可能從一天兩三次到兩天一次,只要寶寶沒有腹脹或嘔吐的症狀,糞便型態是呈現黃色或墨綠色且軟軟糊糊的,就是正常的狀況。
排便問題
腸胃炎
若寶寶排便次數變得頻繁,如一天原本2至3次,突然增加為6至7次,而且糞便較稀水,就是有腹瀉的情況。造成寶寶腸胃炎的原因若為感染,除了腹瀉症狀外,其糞便的氣味會有酸酸臭臭的味道。一般來說,寶寶排出的糞便若出現白、紅或黑色,都是不正常的。而較嚴重的感染會造成寶寶有血便、黏液便、發燒、嘔吐等症狀,感染又可分為細菌感染及病毒感染。
食物過敏
嬰幼兒發生食物過敏的機率大約是2~6%,最常見的原因是嬰兒配方奶粉。 由於寶寶胃腸道發育尚未成熟,容易對牛奶蛋白過敏,而配方奶的蛋白質是外來蛋白質,所以喝配方奶引起過敏的機率比母乳高很多。若媽咪吃的食物含寶寶不易消化吸收的蛋白質,蛋白質會分泌到母乳中,進而導致寶寶產生過敏症狀。
如果寶寶對奶蛋白過敏,可能會出現哭鬧不安、腹脹、嘔吐、腹瀉、便秘、甚至血便的症狀。另外,皮膚也是容易出現症狀的部位,以異位性皮膚炎及蕁麻疹為主。
邱志宇醫師提到,媽咪吃了有殼類的蝦蟹海鮮、牛奶、蛋、花生及堅果類食物後,食物中的蛋白質會分泌到母乳中,若喝了母乳後出現上述症狀,嚴重時甚至出現血便的情況,又沒有發燒或其他症狀,就要懷疑是否為奶蛋白過敏,宜盡速就醫。
便祕
若父母發現寶寶大便次數減少,3天以上才解一次便,而且解出來的糞便很硬、排便時會疼痛、哭鬧、大便卡在肛門口、甚至流血等,就是有便秘的症狀。若寶寶持續便秘,會造成感覺遲鈍,排便反射作用減弱,進而讓糞便變得更大、更難排出,最後導致寶寶害怕排便,形成不斷便秘的惡性循環。喝母乳而便祕的寶寶很少見,有些喝母奶的寶寶超過三天大一次便,甚至七、八天大一次,只要是軟便,都不算便秘。
膽道閉鎖及肝炎
正常情況下,膽汁是從膽管排出,而寶寶的糞便以黃綠色呈現,是因為膽色素經過腸道時,細菌與食物一起作用、消化、吸收,所以會排出黃綠色的糞便。若寶寶有膽道閉鎖或新生兒肝炎,會無法順利將膽汁排出,而囤積在體內就會造成黃疸,且寶寶的糞便也會呈現白色或灰白色,嚴重者可能出現肝硬化。若發現寶寶有相關症狀,必須儘快就醫確診,提早治療。
詳全文



老人健康:
老年筋骨愈硬 愈易三高粗腰
台大北護分院醫療部主任韓德生指出,老人柔軟度的參考指標,是彎腰能夠碰到腳趾頭,院方的銀髮族體適能研究顯示,長輩在彎腰時,手指碰到腳趾每超過一公分,代謝症候群的風險減少百分之三,如果能超過三公分,就減少將近一成。
這項研究將六二八位平均七十二點二歲長者,其中有人關節退化、關節痠痛,一一測量身體組成、肌耐力、心肺功能等體適能指標。結果發現,不論腰圍粗細,單單是柔軟度這項,就和代謝症候群具有顯著相關,筋骨愈硬,腰圍愈粗。研究成果今年一月發表在著名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上。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醫學會前任理事長、也是北護分院院長蔡克嵩指出,老年人骨質密度會流失很快,若跌倒後很容易造成相關部位的骨折,甚至會提高死亡率,所以在預防骨質疏鬆的建議中,常會建議民眾多運動。
老人家常問該吃什麼,或不該吃什麼,才能改善血壓、血脂、血糖的三高,韓德生說,老人家也要關心做什麼運動比較好,目前認為每天三十分鐘的健走、單車、游泳等有氧運動,以及重量訓練增加肌力、拉筋伸展增加柔軟度的運動,才是最好的運動處方。
詳全文

老人家規律運動 助維持行動力
美國芝加哥洛許大學醫學中心研究團隊以核磁共振攝影(MRI)檢視一百六十七名平均年齡八十歲年長患者的大腦狀況,結果發現,有些人的大腦受到小部分損害,出現大腦白質病變,患者大腦受損越嚴重,行走、行動就越困難。
研究首席作者神經醫學與行為科學教授岱博拉‧佛里斯屈曼表示,年老時,若要擁有良好生活品質、獨立生活能力,就得維持行動功能正常,行動功能與身心、心智健康一樣重要。
佛里斯屈曼指出,研究顯示每天運動或可維持行動力,有運動習慣的人較不會因大腦出現老化病變而影響行動力。這項研究近日已發表於線上版《神經醫學》期刊(Neurology)。
研究人員發現,常運動的人即使大腦白質病變較嚴重,行動力測試結果還是很理想。相較之下,不常運動的人一旦大腦受到損害,行動力測試成績就變得很差。
佛里斯屈曼建議,隨著年齡增長,大腦可能會受到損傷,年長者不需要特別去跑馬拉松,或做些激烈運動,只要每天做點安全、有趣的運動,就可幫助維持行動力。
詳全文



心理健康:
研究:心中有上帝 更勇於承擔風險
美國史丹佛大學最近的研究結果,與過去其他研究認為有信仰民眾較不常進行賭博等類冒險行為的結論,恰恰相反。
史丹佛商學研究所學者丹尼耶拉‧庫柏在《心理科學》月刊提到,過去這個議題相關研究範圍皆著重於負面行為,庫柏與其研究團隊則認為,若所從事的風險活動較為中性,例如從事跳傘運動,民眾可能會相信上帝會保佑自己免受傷害,而更有勇氣。
該研究也指出,當受訪者受到提醒上帝存在後,較會看淡各種冒險行為中隱藏的危險,而且一旦民眾在從事冒險行為後導致利益受損失時,也較易對上帝有所不滿;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反應出民眾對上帝的失望態度。
詳全文

憂鬱父母影響孩童 應注意心靈保健
《兒科》(Pediatrics)期刊的一篇研究指出,如果母親在孩子學齡階段出現憂鬱症狀,孩子進入青春期較容易出現脫序、偏差的行為。該研究是自1994年開始追踪2,900多對加拿大母親和孩子,歷時15年,調查他們的成長背景和使用藥物、酒精或毒品、犯罪的情況,以及統計之間的關係。
針對這項研究,精神科林耕新醫師認為,從他自身臨床經驗來看,很多來就診的青少年,追溯其偏差、脫序,甚至精神狀況問題的根源,都與父母狀況息息相關。林醫師表示,父母不快樂、不健康,不但無法照顧好自己,更無法滿足孩子的需求,這些都會造成仍在發展自我的孩子產生自我懷疑,容易導致往後行為走向偏差。但他也強調,不需過度解讀,憂鬱的父母未必與偏差的孩子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則認為,這項研究自有其參考價值,雖不能證明母親的心靈狀態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偏差,但也說明了是孩子人格發展上偏差的原因之一。她提醒,進入青春期後,父母的影響力雖然退居同儕之後,但仍是扮演著情感支持和資源提供的角色,而這正是在青少年、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難以取代的。她因此呼籲,父母應注意心靈保健,讓孩子也能在健全的支持下成長。
詳全文



生活健康:
《病毒性腸胃炎處置(諾羅病毒為主)》諾羅、輪狀病毒為病毒性腸胃炎常見感染源
小孩一旦出現病毒性腸胃炎,最好避免攝取乳糖、蔗糖等,以免症狀惡化。雙和醫院小兒胃腸科主任方旭彬表示,小孩罹患病毒性腸胃炎時,腸道乳糖酉每會遭到破壞,如果攝取乳糖、蔗糖,腹瀉等症狀就會更嚴重,此時盡量不要讓小孩喝牛奶、吃甜食,一歲以下嬰兒可暫時以無乳糖配方奶取代一般配方奶一到兩星期。
嬰幼兒罹患急性腸胃炎時,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脫水、避免症狀惡化。由於嬰幼兒體重較輕,若出現脫水,導致體重下降,情況往往更為嚴重。以體重喪失一公斤來說,對大人或許沒甚麼,但對於十公斤的嬰幼兒就是百分之十的嚴重脫水。
方旭彬主任建議,出現急性腸胃炎時,可以讓小孩服用口服電解液,以補充流失的水分和電解質。不建議使用坊間運動飲料,因運動飲料含糖量過高,容易使腹瀉惡化,如果稀釋,電解質又會不夠。
罹患急性腸胃炎後,嬰幼兒飲食盡量以清淡飲食為主,可吃點米湯、稀飯,搭配電解質口服液。飲食原則主要為「BRATS」。B為較綠香蕉-Banana,R為稀飯-Roce,可以考慮稀飯搭配花瓜或海苔醬。A為蘋果或蘋果泥-Apple,T為白吐司或白饅頭-Toast,S則為蘇打餅乾、鹹餅乾-Saltine。
疾管署表示,預防方法為如廁後、進食或準備食物前務必勤洗手;徹底煮熟所有食物,徹底清洗水果、蔬菜;吃剩的食物應放溫度適中的冰箱中保存,不需烹煮的食物應儘快吃完。
病患污染的衣物、床單應立即更換,環境(如:馬桶、門把)和器物表面如被汙染應用漂白水擦拭(1000ppm);處理患者糞便、嘔吐物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用漂白水消毒(5000ppm)後再沖入下水道,並徹底洗手。
醫師表示,如諾羅病毒、腸病毒等必須要用漂白水來消毒才行;而流感病毒、感冒病毒等則可用酒精來消毒。
詳全文

餐前養成喝水習慣 減重「開外掛」加倍快
餐前喝水 三個月內「莫名」多減兩公斤
根據美國《肥胖》期刊的研究指出,研究中發現,飯前喝杯水,三個月內能夠多減下兩公斤的體重。研究將48位55~75歲的人分為兩組進行低熱量飲食,並讓其中一組在餐前先喝500cc的水,三個月後有喝水組減輕7公斤,沒喝水組只減輕5公斤;而且有喝水組的減重速度也較快,減4公斤只需5週,沒喝水組則需要9週才有同樣的效果。
後續追蹤還發現,繼續維持飯前喝水習慣的受試者,不但沒復胖,體重還可再減輕。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表示,喝白開水可維持身體正常代謝、排除廢物,促進體內循環,食物中多種營養素也需溶於水才好吸收利用,而且喝水不會變胖。
減重期間早餐必吃 避免基礎代謝率降低
除了喝水減重之外,董氏基金會許惠玉主任也指出,減重期間早餐一定要吃,才能避免基礎代謝率變低,且分量需7、8分飽,以免過度飢餓而失控暴食;睡前3~4小時也不要再進食。另外,用餐時配line、臉書或電視,會不容易在腦中產生飽足訊息,並分心以為沒吃飽而吃過量的食物。
董氏基金會提醒,減重沒有速成法,如飢餓、斷食、高蛋白、單一食物、代餐等極端方法反而可能愈減愈肥,也不要太斤斤計較體重計上的數字,保持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在過程中感覺自在、舒服,才是最長久的體控方式。
詳全文

日喝兩罐啤酒 30歲業務罹痛風
30歲的陳姓業務員因工作常需應酬,每天要喝兩罐以上啤酒,之後腳關節常隱隱作痛,甚至痛得無法下床,經醫師診斷,發現是尿酸過高,罹患痛風。醫師呼籲,應避免長期食用海產、麵包等高普林食物及啤酒。過年民眾大吃又喝酒,近來痛風患者增加。
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林峻宇表示,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痛風病人已有年輕化趨勢,許多20幾歲年輕人就發病,剛開始是在腳的局部關節發生急性紅、腫、熱、痛等情形,尤其大拇趾發生機率占7成;疼痛嚴重程度會讓人無法走路、穿鞋。
林峻宇說,痛風較易有心血管疾病,研究顯示,痛風是引發心血管疾病死因危險因子,控制好痛風,有助心臟與血管健康。
醫師建議,患有痛風或本身有高血脂民眾,應儘量少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內臟、海鮮等高普林食物,少喝啤酒,另外,碳水化合物如精緻米飯、麵包等,會影響尿酸排出,不要經常食用。
詳全文



運動健康:
快走抗腦退化!有點喘、流汗效果最好
透過走路可以強化下半身肌肉。運動秘訣是「感覺有點吃力」。「有點吃力」就是不痛苦、也不輕鬆的適度運動產生的身體感覺。大步快走時,要有以下的身體感覺才算正確:
• 有點喘,但會保持笑容。
• 運動五分鐘會流汗。
• 過了十分鐘,覺得小腿脛或大腿後側有點緊痛。
持續這樣的「有點吃力」大步快走運動,對於減重、培養持久力、肌肉量、改善身體狀況都有明顯效果。不過,新手請以「輕鬆愉悅」的感覺開始持續運動。吃力又激烈的運動會產生大量活性氧。雙肩大力上下振動,發出「嘿—嘿—」喘氣聲的運動,會有大量氧氣吸進體內,當然活性氧產生量就會增加,原本有益健康的運動卻變成殘害身體。
走路有抒解肌肉或血管緊張感的效果,讓血管變柔軟,進而達到改善及安定血壓的效果。為了讓走路運動達到上述效果,有些事情務必切記。如果只是像散步那樣的走路,效果會減半。至少你的視線要停留在前方十公尺處,視線上抬,背脊伸直,雙手要前後大幅擺動。還有想像從橫隔膜(連接肋骨最下方至背骨後側的肌肉)到腳連成一線的感覺,將腳從橫隔膜抬起般走路。
這麼做可以強化背肌和腹肌。同時你還會留意自己的走路姿勢,養成很有節奏感的走路習慣。俗諺說:「老化從腳開始」。不常走路,血流循環會變差,腦部的血流也會變差,慢慢地腦功能衰退,腦部開始老化。
沒有大步快走的日子,至少也要每週一次走路一小時,走路距離盡量拉長。就算是漫步,能夠邊欣賞風景邊散步的話,也能提升記憶力及注意力。
詳全文



藥品健康:
糖尿病患者逐年增 3迷思不可不知!
打胰島素很快要洗腎?醫:錯誤印象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張鈞鎧醫師,特別提出在診間最常遇到的糖尿病三大迷思來加以說明:
●迷思1/糖尿病什麼都不能吃?
其實糖尿病什麼都可以吃,除了含糖飲料及過度精緻化的糖份食物以外,主要會造成血糖上升的食物,以含澱粉為主的全榖根莖類,很多病人認為這些食物會造成血糖上升所以不能吃,這是非常不正確觀念,其實這些食物都可以吃,而且一定要吃,關鍵在於吃的「份量」。
張鈞鎧解釋,台灣人習慣吃炒飯或湯麵來當作一餐,這樣的食物太過單調,為了達到飽足感常額外攝取過多澱粉,造成血糖大幅上升,建議除了澱粉類的食物外,每一餐皆要搭配奶蛋魚肉豆等含蛋白質的食物及青菜,可增加飽足感並使血糖穩定。
●迷思2/得了糖尿病人生是黑白?
近幾年間,糖尿病的治療可說是日新月異,而治療黃金時期是越早越好,所以罹患糖尿病的人其實與一般人無異,只是飲食上要吃得健康,配合運動及藥物控制,現今控制血糖一天常常只要吃一、兩顆藥就可以控制得很理想。而糖尿病最擔心的就是併發症產生,因此如果早期控制,避免併發症產生,糖尿病的人還是可以過與一般人無異的生活。
●迷思3/打了胰島素很快要洗腎?
張鈞鎧說,提到控制血糖目的就是要減少併發症發生,胰島素更是血糖控制不可或缺,那這樣的迷思是從何而起?糖尿病的口服藥物近年來選擇多,因此病人希望能吃口服藥而不要打針,但口服藥仍有其一定限制,特別是腎功能不好的病人很多藥物無法使用,此時胰島素則為較佳選擇。
但病人寧願血糖控制不好也不願意打針,常拖到腎功能已經很差,大部分的藥都不能用或無效時才願意打針,但腎病變到晚期時,即使血糖控制再好也很難恢復,因此才會有打針打沒多久就要洗腎的錯誤印象,如果在沒有腎病變時或早期就將血糖控制好,期實是可避免走向洗腎結果。
詳全文

婦人亂吃偏方「黑藥丸」 淪為洗腎命運
一名57歲的張女士,並沒有長期的慢性疾病,回想當初為何會洗腎,她也非常不解,追究起來,可能是過去因聽信朋友介紹吃了一些可以保健強身的黑藥丸,當身體感到極度不適時,已經是腎臟病末期,幸運的是後來願意聽從醫生的建議,接受治療,定期在醫院洗腎已達5年。
根據研究,台灣洗腎的病人高居世界第一位,聖馬爾定醫院腎臟內科林大維醫師指出,隨著人口的老化以及西化的飲食而增加的慢性病盛行,成為慢性腎臟病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則跟國人的用藥習慣與觀念有關。
門診中常有許多民眾亂吃來路不明的偏方與成藥,結果越吃越糟,甚至耽誤到接受醫療的黃金時間,等到實在是不舒服到無法忍受到醫院的時候,往往都已是第四期的重度慢性腎衰竭,甚至是第五期的末期腎臟病變。
慢性病患自行亂停藥 恐衍生腎臟病
而另一類則是部分已罹患慢性病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的民眾,認為所有的藥物都不好,吃久傷身,所以自行停藥或調整這些應該要好好服用的慢性病用藥,導致慢性病控制不好,進而衍生出腎臟病的合併症。這兩類屬於用藥觀念上的兩個極端,都是需要導正的觀念。
因此,嘉義市衛生局也提醒,爲保護自己的腎臟一定要遵守「三多、三少、四不、一沒有」的原則,飲食習慣要注意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少糖、少油、少鹽,保持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亂服藥以及沒有鮪魚肚的生活原則,也要定期做身體健康檢查,若發現有腎臟疾病務必要與醫師積極配合,不要自己亂去服用偏方,就能與疾病和平共處。
詳全文



疾病健康:
高纖高鈣飲食 預防罹患大腸癌
大腸癌連續6年,蟬聯國內發生率最高的癌症,每年罹患人數超過1萬4000千人,與日常飲食息息相關!如何預防罹患大腸癌?營養師建議,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鈣質,能夠預防便祕、降低膽固醇,就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台北長庚醫院營養師范書庭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每增加10公克的膳食纖維攝取,可減少10%的罹癌風險,尤其膳食纖維能夠降低血液中膽固醇,並促進胃腸道消化、蠕動,縮短腸道毒物與腸道接觸時間,進而預防便秘、
范書庭建議,成年人每天膳食纖維建議攝取量為25至35公克,日常飲食最好以全穀類取代精製白飯、麵條,搭配多種蔬菜及水果,就能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
除了膳食纖維外,范書庭表示,攝取足夠的鈣質也能預防大腸癌,由於腸內的膽酸、游離脂肪酸會刺激大腸上皮細胞的過度增生,恐增加罹患大腸癌風險,而鈣質可與膽酸、游離脂肪酸結合,促進有害物質排出體外。
營養師小叮嚀:
每日膳食纖維建議的攝取量25公克 → 約為三碟蔬菜、兩份水果,並將白米飯改為全穀類或雜糧類,即可達到每日所需的膳食纖維量。

詳全文

《減輕膝關節負擔》水中運動治退化性膝關節炎 衝擊小
北市聯醫復健科武俊傑主任提醒,長時間在硬地上奔跑還是會對膝關節產生負擔,關節有病變的人走太久的路都會造成疼痛。水中運動減少體重對關節的壓力。
退化性膝關節炎無法完全復原,只能從緩解痛,舒緩關節僵硬,減緩惡化等目標著手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為常見的肌肉骨骼問題,特徵是因關節內軟骨磨損衰竭後所產生周邊骨不正常增生及關節腔變窄,故關節活動時感到疼痛,且不能充分活動。
正確運動可避免骨關節問題提早上身,醫師建議民眾要小心預防因運動不當,導致骨關節炎加劇,尤其在硬地上跑步要謹慎,不要隨意赤腳運動。一些容易造成關節扭曲的運動必須特別留意,以免造成傷害。
膝蓋承受人體絕大部分體重,尤其緩衝大小腿骨衝擊的軟骨,容易因使用過度與年紀而退化,引起慢性關節炎,導致運動行走疼痛,最後必須更換人工關節,搭配長期復健才能逐漸恢復行動;改變生活習慣,減少膝蓋高負擔運動,降低體重都有保養膝蓋效果,一旦發生不適應盡快就醫。
謝霖芬強調,膝蓋曾經受傷民眾,承受壓力能力會大幅下降,必須避免高負擔運動,才能減少繼續受傷風險;不僅如此,體重超過標準、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運動員、高負重工作者,也都是退化性關節炎高風險患者,一定要特別小心膝蓋健康,最好減少可避免的膝蓋壓力,才能延長膝蓋可使用時間。
詳全文

更年期女性多攝茄紅素 降低腎癌風險
茄紅素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番茄、西瓜、木瓜等天然食物都含有茄紅素。茄紅素不只有益身體健康,或許還能幫助更年期女性遠離腎癌威脅。美國最新研究更發現,更年期女性多攝取茄紅素可低腎細胞癌風險。
這項研究近日發表於「癌症」醫學期刊;研究人員針對茄紅素、葉黃素、微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微量營養素進行研究,研究期間,共有兩百四十名女性確診罹患腎臟癌。研究人員比較發現,攝取較多茄紅素的女性較不容易出現腎癌。與攝取較少茄紅素者相比,這些人的腎癌風險減少了百分之三十九。至於其他微量營養素效果不明顯。
博克解釋,腎臟癌相對來說較為少見,若只聚焦於降低腎癌風險,未免有點短視。除了飲食,也要多注意家族史等其他癌症風險,這樣對健康較有益處。
高血壓為腎臟癌主要風險因子,醫師多半建議高血壓患者採用低鹽飲食。另外,平常也可多吃含茄紅素的天然食物、水果。博克表示,天然食物中的茄紅素也可幫助降低乳癌、攝護腺癌風險。
詳全文



年節飲食:
元宵肥滋滋! 高熱量元宵聰明吃
甜元宵常以花生或芝麻作內餡,大多為高糖、高脂、高熱量的食材,民眾在營養均衡的考量下應減少攝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張瑄筠營養師表示,4顆包餡甜湯圓,熱量就接近一碗飯,所以在吃甜湯圓時,莫再加入其他甜品如紅豆湯、花生湯等一併食用,便可減少過多的熱量及糖類攝取。建議民眾可搭配無糖茶飲,可控制熱量。營養師建議,一人可吃2顆包餡甜湯圓,加1份高纖水果(如柳丁、奇異果)製成水果茶湯圓,熱量僅200大卡,健康又無負擔。
若喜好鹹味者,可以鹹湯圓當正餐,取代飯後的甜湯圓,馬上就減少糖類和脂肪的攝取。選擇鹹湯圓時,可以紅白湯圓來烹調,因為包餡湯圓,為了口感豐富,常加入豬油製作餡料,導致湯圓中含有過多的油脂,增加不必要的熱量攝取。在烹調湯圓時,也可加入各類香菇、金針菇等膳食纖維含量高的蔬菜,除了可增加飽足感外,又可以平衡一下年節期間肉類攝取過多的問題。
詳全文